法治频道法治河北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重点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基础上 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2023-09-02 18:38:27 来源:央广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9月1日起开始施行,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式步入法治化轨道。

目前,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残疾人数量达到8500万,还有孕妇、伤患人员等,这一数量庞大的“障碍人群”无论是起居生活、康复教育,还是就业、文化娱乐等,都需要无障碍环境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应运而生。这部中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共8章、72条,全面系统地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主要制度机制作出了规定,明确立法目的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北京:京港地铁邀请残障乘客全程体验地铁无障碍服务

新建、改建、扩建的城乡道路等应当符合建设标准

家住辽宁铁岭的阚丹菊于2000年因患脊椎病造成双下肢功能障碍,2019年又因外伤造成右下肢骨折,愈后不能独立行走。2021年,铁岭县残联对她家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将门前台阶改为坡道并安装扶手,厨房里配置了品牌微波炉、电磁炉及多功能锅,为其生活、出行提供了便利。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颁布实施,让我们不再觉得要求无障碍建设是在‘给别人添麻烦’,这极大地增加了残疾人的自信和勇气,保障了我们的权利和义务。”中国聋人协会主席杨洋说道。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提出,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居住区、公共建筑、公共场所、交通运输设施、城乡道路等,应当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残疾人、老年人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公共服务场所应当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无障碍服务等等。

据记者了解,我国具有庞大的现实和潜在障碍人群,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残疾人数量达到8500万。还有大量的有需求人群。无论是起居生活、融入社区、康复教育,还是就业商务、文化娱乐、体育锻炼、旅游休憩等,畅行无障碍,才能有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建飞表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出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又一成果,不仅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保障和支持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接受康复和教育,实现更加充分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从事法学专业教学研究、法律服务长达35年的“老法律人”,中国精协副主席王向前从专业角度分享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给其留下的深刻感受。他指出,该法既简洁明快,又十分厚重。虽然只有72条,但涵盖的具体场景非常全面,信息量非常大,可操作性非常强,还规定了非常有效的实施机制来保障其得到切实实施。“这部法律将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河北唐山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

将进一步指导各地完成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

2022年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我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以此为契机达到了新高度。中国残联方面介绍,纵观北京冬残奥会成功申办以来的历程,从理念意识到行动规范,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从比赛场馆到主办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贯穿始终,成为展现大国形象和人权保障成就的亮丽名片。

记者了解到,中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2012年,中国国务院颁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为残疾人、老年人等参与并融入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法典和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了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求,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纳入到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

据悉,中国残联还推动将为110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列入国家“十四五”102项重点专项工程,截至今年6月底已完成近70万户。雄安新区、大兴国际机场等重点工程项目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不断推进,无障碍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众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无障碍环境建设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融入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国残联将进一步指导各地高质量完成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任务,加快推进特殊教育机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和残联系统服务设施等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配合推进为残疾人考生参加各类考试提供合理便利,加强无障碍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应用等,讲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中国故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指导各地通过城市体检精准查找突出短板,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城市综合道路交通体系建设等工作,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全面有效贯彻实施,打造连续贯通、安全便捷、健康舒适、多元包容的无障碍环境。(记者 王晶)

责任编辑:蔡艳荣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